台湾原住民族之七 布农族
时间:2009-05-26 16:30:48  来源:  作者:  点击:
  • 台湾商旅考察QQ群:66854273 商旅考察接待中心电话:0371-63582095

 

 一、布农族的地理分布

  布农族分布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脉及其东侧,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会。
 
  布农族分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县玉山一带)、卡社群(南投县东部山区一带)、丹社群(南投与花莲县界一带)、峦社群(南投县、嘉义县界玉山一带)、郡社群、搭科布兰郡(简称兰社群,在今中央山脉南投,人数较少)。
 
  现今布农族的分布地以南投县信义乡最多、其次为花莲卓溪乡,另外还有分布于高雄县桃园乡、台东县海端乡。
 
  总人口数约三万七千多人(内政部民政司,民国八十年)。
  布农人喜欢山居,高山深处常有他们的聚落。是父系社会,行大家族制。
 
 
二、认识布农族
 
  台湾原住民族当中,最先被国际人士知晓的,是以「八部合音」闻名于世的布农族。
 
  公元1952年日本的音乐学者黑泽隆朝将布农族的Pasibutbut(祈祷小米丰收歌)寄至联合国的文教组织,敬穆的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
 
  当代的知名音乐学者听了之后,惊讶于古老的部落为何会有如此繁复的和音,当时西方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由单音、双音而发展至和音的理论也不攻自破,从此重写了音乐起源说的论点。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间,布农人举行小米播种祭,为了祈求小米能够丰收,因此社里的男子围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祷小米丰收歌」。族人相信,歌声越好天神越高兴,今年的小米就会结实累累。因此,每一个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着。歌声一开始,其实只有四部合音,但当音域高到某一个层次时,轨出现了八个不同的音阶,因此被世人称之为八部合音。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音方式,台湾原住民族的音乐堪称世界音乐的瑰宝。
 
  除了「祈祷小米丰收歌」,布农族的器乐演奏是原住民族当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小米的祭仪繁复是布农文化的特质
 
  杵音的合奏是来自天上的音籁
 
  杵音是布农族与日月潭邵族特有的乐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击,借着不同音阶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在从前,族人也用它来传达讯息。
 
  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乐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时机稍有差异。以布农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伤时渲泄情感的工具。在排湾、泰雅、阿美则是谈情说爱,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
 
  另一种布农族特有的乐器是四弦琴(在卡社为五弦),是族人自娱的乐器。
 
  弓琴的演奏,在其它族群已很少见
 
  弓琴也是布农族盛行的乐器,以竹子为弓、细钢丝为弦,一端衔在嘴里,左手持弓右手拨弦,悠扬的琴音虽然细微,却耐人寻味。
 
 
弓琴的演奏,在其他族群已很少見
  布农族居住于中央山脉两侧,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据说,最早居住于鹿港、斗六、竹山一带,后来渐渐往高山迁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县的仁爱与信义乡。
 
  十八世纪时,世居南投的布农族开始大量的迁移,一是往东迁至花莲的卓溪乡、万荣乡,再从花莲移至台东的海端乡与延平乡。另一支沿着中央山脉南移至高雄的三民乡与桃源乡以及台东县海端乡的山区。
 
  布农族共分为六个群,均居住于南投一带,分别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峦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兰社群(takopulan),依据族人的调查,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别如下:
 
  卓社群(take-todo):南投县信义乡久美村、仁爱乡中正、法治、万丰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