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河南省有个“台湾村”》(之三)
时间:2010-09-29 06:21:51  来源:豫台有约  作者:郭文杰  点击:
  • 台湾商旅考察QQ群:66854273 商旅考察接待中心电话:0371-63582095

(三)


    祭祖仪式过后,两岸的邹族人突然亲近了许多。这种亲近和之前的激动有所不同,过于拘礼的状态明显消退,随之而来的则是如家庭亲人相处那样亲和、自然、默契。


    接着,他们又参观了“台湾村”的“高山族学校”。当认亲团的成员听说吴天玺还是这个学校的名誉校长时,尤为高兴,纷纷与天玺握手,反客为主地表示感谢和赞扬。天玺此时笑得非常开心,她心里在说,他(她)们真的融为一体了。


    在学校会议室里,“台湾村”高山族的其他几个族姓的族长、代表都来了,村长汤清义向认亲团的成员一一介绍说,他们是布农族周姓代表,祖先叫迪摩达奥;他们是布农族林姓代表,祖先汉名叫林钟;他们是卑南族黄姓代表,祖先叫安达伊鲁;他们是阿美族张姓、许姓代表,祖先叫奇瓦毛苏;他们是泰雅族谢姓代表……


    认亲团成员和他们一一亲切握手,并进行了热情的座谈。当他们听说这里还有一支邹族蔡姓人家有80多口,特别兴奋。蔡姓的始祖名叫安笃斯旦,当年和依那思罗一起追随黄廷来到邓州定居屯垦,后改汉名为蔡万通,也是阿里山邹族人。经过仔细推敲后,认亲团成员与蔡家欣喜相认。作为邹族头目的汪念月面对同是邹族后裔的蔡家和陈家,还有其他各族的原住民后裔说:“这么一来,大家虽然姓氏有别,族种不同,但大家都是台湾原住民后裔,都同是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今后要好好团结,多交流,多合作,共同发展,和睦相处。”


    汪念月的话博得了满堂的掌声。


    认亲团向“高山族学校”赠送了民族服饰、儿童学习邹族语言的小学课本和录影带等礼品后,又向“台湾村”中的台湾风情园走去。


    望着辽阔无垠的田野,久居高山密林的汪念月忍不住由衷夸赞:“田野就像绿色的地毯,太美了,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就是人间天堂!”陈秀凤也向随行采访的记者说:“这里风景秀丽,人民安居乐业,真是令人羡慕!”


    汪念月问陪同身边的村长汤清义:“你们村的高山族后裔们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汤清义如数家珍地说起来:“仅我们‘台湾村’(上营村)2300多口人中,有高山族人1200多口,占近60%。他们除农业外,大部分农户都在从事塑料制品回收、加工,生产的塑料桶、塑料盆、塑料托板等,远销周边省份。现在高山族家庭人均纯收入达人民币7000多元,折合1000多美元。年收入在100万元人民币、折合15万元美金以上的家庭有10余户,年收入在30-5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很普遍,他们家家都比较富裕,都盖了新房,有的还买了汽车。现在全村高山族大学生有50多个,还有一个博士生和几个在读硕士……”


    汪念月等认亲团成员都听得很专注,最后竟有点目瞪口呆了。


    台湾风情园是由闽营高山族后裔们共同出资兴建的。分别由陈氏墓园,张氏、许氏合祀墓园,蔡氏、周氏、林氏墓园以及黄氏墓园等组成;每个墓园都有高高的圆锥形拱丘,记载家族史的墓碑、祭坛等,祭坛裙围上或刻或画有蛇及牛的五彩图腾;主园正中竖有“高山始祖”雕像,后部建有原木、栅壁、草顶等高山族风格的“台湾阁”,阁内挂有周姓祖先、当时闽营高山族将士中地位最尊的迪摩达奥(周殿卿)的画像。


    认亲团成员怀着庄重、仰慕的心情在风情园里缓步而行。邹族头目和长老看到酷似“库巴”的建筑,都很激动,久久观望,感慨良多。汪念月边听介绍边说:“我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大陆中原腹地,居然还有这么大规模的台湾高山族后裔!还有这么好的以高山族风情为主题的园子!这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民族文化居然在360多年的风雨沧桑后,依然顽强的留存着。这一切都是因为血脉的传承、亲人的坚守!”


    看着眼前本民族特有的标识,听着落满尘埃的故事,认亲团成员心情激动,留恋忘返。他们都表示,回到台湾,一定要将在这里看到的高山族后裔在大陆邓州的情况介绍给阿里山的族人们,介绍给原住民委员会,希望能有更多高山族同胞都能跨海来看看许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陆留下的历史痕迹,看看这支在大陆孤长了许多年并已和内地各族同胞和谐相融的同族血脉!这一切又怎么能去得掉,割得开呢!


    离开了风情园,他们又进村走进陈氏后裔陈朝义的家,在这里,两岸邹族陈氏族亲们要坐下来叙谈叙谈。认亲团凝望着堂屋正中挂着“陈氏世系尊君”的简易族谱图解,两侧悬挂着“祖随闽营巢邓州、宗承先贤启后世”的楹联。静思无言,心绪难平。这时,陈堂三从自己家里拿来了那本清同治年间修撰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原件。他们虽然几个月前在台湾看过吴天玺带去的影印本,但今天见到了这本祖祖辈辈珍藏了168年的族谱实物,不禁肃然起敬,感慨万千。


    发黄的绵纸页,披满时光浸蚀的印迹;功正的墨笔小楷,记载着厚重曲折的家族史。当真正的历史见证之实物摆在面前时,阿里山邹族人的脸庞一个个都变得庄重起来。它,证明着故事的真实。


    陈宗仁、陈震魁等又细看起族谱来。当他们再次看到“猎首族”、“猫地干社”、“库巴”等记述时,古老的墨迹,光阴的过痕,更加古旧的证据彻底抹去了他们不时蒙生的疑问……他们忽然又兴奋起来,低声说着邹族的语言。别人虽听不懂,但看得懂,他们此时更加激动。再继续看下去,见他们却默默地擦试着眼泪,他们不仅仅相信了这一切,并且被一个脱离家乡千里之外的生命,一位为恩情、为承诺抛家别亲,直至终生的先祖精神所深深感染……


    正是这本发黄的族谱、古旧的记载,让台湾认亲团更自觉地进入了亲情氛围。原来多是双手相握,此时却主动拥抱;原来总还是尊称“先生”、“小姐”,现在却开口称“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他们经过推算,两岸的陈姓族长刚好是同辈人,于是,76岁的陈宗仁与67岁的陈相富便互称兄弟了。


    “台湾村”陈姓族人给认亲团的5位族人每人赠送了一件珍贵的礼物:用南阳特产独山玉雕刻的帆船。此礼品做工精细,寓意深刻。陈相富说:“始祖公落居屯垦之地在南阳,这玉船正是南阳特产;36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故去亲人的灵魂都要乘船回到故乡台湾,这船就是我们的连心船,它连接着海峡两岸邹族以及所有高山族同胞的心;另外,我们还衷心祝愿亲人们此次认亲之旅一帆风顺!”


    一席话说得大家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认亲团也向“台湾村”的族亲们回赠了珍贵礼品:手工制作、花团锦簇、锈工精美的正宗阿里山邹族男女服饰。


    又是一阵热情的掌声和笑声。大家把男式服饰穿在了陈相富身上,把女服饰穿在16岁的陈堂飞姑娘身上,霎时间,整个房间成了阿里山邹族部落,一派民族风情、喜庆气氛。


    能歌善舞的邹族认亲团成员牵起了大家的手,同族亲人在同一个屋顶下围起了一个园,陈震魁喊着:“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的节拍后,共同跳起了欢快的邹族舞蹈。汪念月忽然起了一句歌词,5位成员用带有沉重闽南味道的汉语欢快地唱起了一首歌:


    我们的家在阿里山,
    你们的家在邓州,
    以前我们是一家人,
    现在还是一家人。
    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让我们唱出我们的歌声,
    团结起来,相亲相爱,
    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现在还是一家人,
    永远都是一家人……


    这首歌有着高山族民歌特有的喜庆气氛,邓州陈姓族人跟着旋律、学着歌词,也唱起来,跳起来,满是笑容的脸上却挂着晶莹的泪花……在场的工作人员、媒体记者们也为这动人的重逢、感人的场面而落下泪来……


    时近中午,接待组工作人员提醒,说是市里已安排好午宴。但认亲团却执意要留在“台湾村”陈家吃饭,哪里也不去。“我们到家了,不在家里吃饭怎么成?”陈宗仁笑着向工作人员说。


    这虽然是接待工作计划外的突然情况,但如今的农户还真的不怕这突然情况。陈家人听了觉得分外暖心,立即忙活起来,就在陈朝义家临时准备了宴席。


    饭前,认亲团斟满酒,首先走到院子里行祭祀之礼。这酒是陈相富家自酿的米酒,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惯和手艺。高山族族亲家家都是这样。


    3位男性成员手持酒怀,庄严肃穆,以邹族语言虔诚地祈祷着。陈秀凤告诉在场的吴天玺,说每逢族里的大事件,他们都要先行祭祀祈祷之礼。今天与亲人相聚,是邹族历史上少有的大喜事,所以更要祈祷。


    家宴上,大家频频举杯,觥筹交错。陈宗仁品了自酿的米酒说:“好,味道很正宗。”


    “自酿米酒很正宗”,看是生活细节,却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同族、同宗、同根脉的自信心。360年后的骨血族亲跨越海峡围坐在一起吃家常饭,这其中的滋味、心境、意义的确令人感慨!


    这时主家又出人意料地端上来一大盘月饼,族长陈相富忙站起身来说:“今年的八月十五快到了,咱们今天就和远道而来的亲人提前过个中秋节。虽然我们那天不能一起看月亮了,但是,‘天涯共此一轮月’,今天一起吃月饼,到时同赏一轮月,两岸族亲,共庆团圆!”


    陈宗仁也忙站起来,拿起一个月饼,高高举起说:“到中秋节那天,你们在邓州看月亮,我们在阿里山上看月明,同赏一轮明月,同怀一个心愿,那就是:世代团圆!”


    “说得好!”大家异口同声边叫边鼓起掌来。《一家人》的歌声伴着掌声、和着欢笑又响起来……


    午饭后,他们又驱车来到了先祖依那思罗的恩公——慕义伯黄廷的墓前,恭恭敬敬行了祭拜之礼。祭祀后,族长汪念月非常感动地说:“我们的祖先知恩图报,为了一个承诺,远离家乡,随侍黄廷将军,落居邓州,又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的义气和忠勇,一定会成为邹族后人永远的楷模!”


    汪念月话语虽然平静,但却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充满着一种民族魂魄的传承力量!


    台湾特富野社区邹族认亲团在邓州的活动持续了5天。他们在“台湾村”里,在下榻的宾馆里与族亲们彻夜长谈;他们还参观了邓州这座文化历史名城,拜谒了汉代名医张仲景、宋代知邓范仲淹等文化名人的历史遗迹。在登上书山一览台时,花洲书院全貌尽收眼底。听导游介绍,范仲淹就是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展纸走笔,一气呵成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时,认亲团人人颔首赞叹。汪念月这位邹族头目、达邦国民小学干事的文化原素空前活跃起来,他大发感慨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原来是从这里出手的啊!真是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我们邹族同胞虽然经历了骨血分离数百年之不幸,但是能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落居农桑,繁衍生息,如今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不也是不幸中之幸运吗?!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繁荣昌盛,我们亲眼目睹了邓州城市、农村的欣欣向荣,我想,今后我们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汪念月的由衷感言,道出了认亲团的共同心声。


    8月28日他们就要返台了。清晨,一出宾馆大楼,眼前的情形让他们惊呆了——不仅是邹族陈家,“台湾村”的五族八姓高山族人的代表、族长都来了,站满了一院子,他们是来跟“老家”的亲人们道别的。


    认亲团的成员们许久许久没能说出话来,有的只是顺腮而流的滚烫泪水……他们看见眼前一大片张望的脸庞、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里,分明都在含着泪珠……


    汪念月突地双手举起一个鼓束束的提包大声说:“乡亲们,你们的族谱我都带回去了,我们一定会尽心的……”他的声音哽咽了!


    陈相富等人代表邓州邹族人送行到新郑机场。临登机时,汪念月头目再次向他、向邓州邹族人郑重发出邀请:“欢迎你们回到美丽的阿里山,不是做客,而是回家。希望能在阿里山上再见到亲人!”


    双方的泪水,实难克制的奔涌而下……



作家简介:

     郭文杰,笔名闻杰。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1968年入伍,当过战士、干事、科长、政委。上校军衔。1990年转业后历任焦作市文联副主席,焦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焦作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文联委员,省作协理事,焦作市作协主席、名誉主席。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刘少奇中原抗战纪实》、《学生恋爱报告》、《中国大学生失恋报告》,散文集《杜鹃情》、《和大学生谈“写”》,小说集《顺河风》,戏剧《报表的风波》、《铁闸红心》、《木棉花盛开的时候》。先后获各级各类文艺作品奖十余项。报告文学《母亲》被改编成电视剧《母亲的心愿》,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奖,小说《不会睡觉的战士》获奖后被改编成评书《夜游神》,在全军战士文艺会演中获奖,报告文学《嫩肩》获2006年“是谁感动我们”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大奖。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