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河南省有个“台湾村”》(之一)
时间:2010-09-29 06:04:36  来源:豫台有约  作者:郭文杰  点击:
  • 台湾商旅考察QQ群:66854273 商旅考察接待中心电话:0371-63582095

    公元2005年8月23日下午2点50分,南航CZ3074航班徐徐降落在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一群身穿红色鲜艳高山族服装的台湾同胞走出了机舱。他们是台湾阿里山邹族头目汪念月、夫人汪庄玉英、特富野社区邹族陈氏族长陈宗仁、妇女协会理事长陈秀凤、来吉村邹族长老陈震魁等一行5人组成的认亲团。


    早已翘首等待在机场出口的邓州“台湾村”邹族陈氏族长陈相富等一行高山族后裔,心情尤为激动,他们马上就要见到跨海而来的台湾亲人了,人人脸上都写着喜悦和焦急。


    一阵脚步声传来,闪光灯突然嚓嚓响起。身着阿里山邹族特有的艳丽传统民族服饰的认亲团,霎时把接站大厅映得彤红。“台湾村”陈氏族长陈相富此时挂满岁月沧桑的脸庞映着艳红、含着热泪快步走向前去,与迎面而来的陈宗仁双手相握!同样长满老茧的手握得很紧、很紧……


    此时的一握,不仅是友好的象征,更是亲情的融合;不仅是体温的互传,而是血脉的互慰;不仅是跨越重洋的同胞相见,更是时隔三个半世纪的族亲相会!阿里山邹族这支被历史、战乱、命运隔断了360多年的民族亲情,今日终于再次相连了!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流下了热泪,一曲《把根留住》的旋律仿佛在人们心中响起:“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脸上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


    许多伫足观望的机场工作人员和旅客,目睹此景此情,深受感动但又迷惑不解,他们就走过去向一位正在现场热心服务的漂亮女士询问……


    这位女士是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豫台有约网创办人,名叫吴天玺,是一位出生在台湾、留学在日本、创业在郑州的河南姑娘。她就是多次探访邓州“台湾村”、后来又心甘情愿的自费赴台帮助两岸高山族后裔寻亲搭桥的亲历者。人们从她的介绍中了解了这一切——


(一)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岛上土番各部落勇士纷纷参加了抗荷的战斗。台湾收复后,不少番兵番将就留在了郑军,有的随军调至大陆厦门、泉州一带驻守。康熙元年,郑成功病逝。之后,台湾局势每况愈下。郑成功部将黄廷见清朝疆域基本一统,“反清复明”已成泡影。眼前一边是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郑氏台湾,一边是新政新风、繁荣初现的大陆国土,于是他便决定率部投诚大清,部属许多番将番兵也都自愿跟随黄廷将军归顺清廷,以实现国家大统、民族大圆。黄廷部归清后,清廷命其北征俄、蒙边境。征战数年,平定北疆,立下战功。康熙帝大悦,下诏黄廷部班师回朝。当行至卢沟桥时,忽接圣旨:“听调不听宣”,即:只听从调动,不上朝见驾;嘉奖敕封黄廷为“慕义伯”,命他率领部众无需进京,一路南下至河南南阳一带,疏散各部,落居屯垦,自给自足。垦兵仍归节制,不得惰于练兵,随时听候号令,呼之即来即战。并规定屯垦官兵,免除税赋;准与当地人通婚成家,生儿育女,以稳定军心,顺从民意。


    黄廷将军遵从圣意,率部南下至河南宛地,分拨所属各部屯居于方城、南阳、唐河、镇平、内乡、新野等六县,自己亲率五营闽南亲兵计5600余众落居于邓州西北45里,即今文渠、张村一带,时称“方园五里四十八村”。黄迁命4位都督、8大参将各领兵马分屯其间。不分官兵士卒,每人一律领垦50亩,眷属5口以上者加田一倍。免除徭役、杂税,寓兵于农,且务农桑,且习武功,以备战事征调。


    黄廷将军素来尊重各少数民族将士的信仰和习俗。分拨屯居时,他特意将亲兵中来自台湾的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邹族等高山族将士兵勇,相对集中屯居在冠军城东南、庙沟之北,分上营、下营、尖兵营等编为一镇,由布农族骠骑将军周殿卿统辖。


    黄廷各部落居屯垦于南阳七县,本属“身负皇命,带甲归田”,自然是有乐有苦。农忙种田,农闲练兵;既养耕牛,又训战马;既有田园牧歌,又闻号角齐鸣。屯垦数十年间,先后六次奉诏出兵征战,屡建奇功。垦兵统帅慕义伯黄廷屡屡率部驱逐外患,剿平内乱,奋战沙场七十余载,战功卓著。由于他待人宽厚,重德惜才,从不结邦弄权,从不歧视外族,所以许多志士仁人甘愿一生相随,其中自然包括许多高山族将士,仅“闽营”内聚居着取汉姓周、陈、蔡、林、黄、张、许、谢等八姓族门之多,他们多可沿袭其部落,可推举其长老,就如同生活在阿里山上、日月潭旁一样。如此宽厚仁爱,自然让人由衷叹服。公元1717年8月16日,黄廷老将军与世长辞,享年97岁。此后,长久的和平年月,繁忙的四季农桑,使垦兵自然地人卸甲、马下鞍,男耕女织,潜心农桑以养家糊口,一年年,一代代与中原各族姓乡民便融和在了一起。而唯独高山族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仍在顽强的保留着、传承着。在漫漫岁月中,随着朝代更迭,族脉变迁,人口徙动,风俗从众,生活在“汉族大家庭”300多年的历史跨度,使他们亲汉随汉的情感自然生成,自有户籍制度起,他们在户籍登记中的“民族”一栏中就顺其自然地填上了“汉族”二字。


    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邓州(时称邓县)第一次出现了“高山族”公民,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政府调查,专家考证,媒体报道等等,持续不断。直到2002年第一个《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的发现,“邓州有个台湾村”的命题才被确认。其实,这些发根台湾、繁衍中原的村民们心里一直在确认着自己的祖根故土。他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都在口口相传:“咱们的老家在台湾”。族人亡故时,棺木下总要垫一块木板,并围棺默念:“回去吧,回到大洋对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明潭……”意思是让亡灵乘船过海回台湾。可见,他们怀恋故土、思念宝岛、企盼亲人团聚的心愿360多年间从未“搁浅”,哪怕只能是梦中渡海、魂灵返岛!


    吴天玺听说了“台湾村”、走近了“台湾村”、认知了“台湾村”,她深深为这些离散了三个多世纪,至今仍在眺望海峡、魂绕宝岛、云中追梦、水中望月的台湾番族后裔们的思乡之情所打动,她决心自费回台湾为他们寻亲觅祖。


    吴天玺心里清楚,寻找360年前的故亲无疑是大海捞针,但她在“台湾村”里所感受到的乡亲们思念先祖、思念故土的殷殷之情,不禁把寻亲变成了压在自己肩头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所以,她于2005年4月30日,带着侄女吴昀容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飞往台湾的班机。


    吴天玺一踏上台湾的土地,就开始了紧张的“寻亲”工作。她们把一切能掌握的资讯尽量拿到,然后,先坐镇台北,把每一个可能打的电话都打遍了,东到花莲、台东,西到云林、嘉义,南到高雄、屏东。接着再按事先计划好的出行路线,沿着玉山山脉开始了艰苦的寻访。十来天里,她们几乎找遍了所有高山族人的聚居区,但毫无线索。


    吴天玺十分疲惫,她在想,难道过了300多年,所有亲情线索都消失了吗?!不服输的吴天玺不相信。她冷静下来后,又把思路收回到了一个个“族谱”里,决定把寻亲目标先集中到邹族陈氏家族上。


    当年,“台湾村”陈姓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阿里山土番中一位善骑射、精武功的英勇少年,他踊跃参加了抗荷战斗。台湾收复后,他自愿留在郑军护台保家。编入郑军后,被调回大陆镇守厦门、泉州。后几经周折,又被收入黄廷将军帐下,先做马夫,后被升为贴身侍卫。自此,他跟随黄廷将军南征北战,马走人随。落居邓州屯垦时,他已22岁,黄廷公亲自作媒,娶当地岑姓姑娘为妻,成家立室,遂又以妻“岑”姓谐音改汉姓为“陈”,取名陈年。之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先后生育了4个儿子。


    后来,依那思罗又多次随黄廷率垦兵出师征战,屡立战功,被升任为参军副将。康熙21年,借参加光复台湾战争之机,依那思罗不忘故土老母,将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带回了台湾并加入了山社。不久,他又随黄廷部班师回到河南邓州,从此,四个儿子两分离,海峡相隔,天各一方,直到他年届72岁与世长辞时,冥冥之中还在思念远在阿里山上的老母和两个儿子……


    吴天玺在想,“台湾村”陈年后裔如今已繁衍了200多口人;而送回台湾阿里山上的陈氏两兄弟,正常情况下也应基本相当。对,重点应放在寻找阿里山邹族陈氏家族。于是,艰难的寻亲之旅又开始了。


    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吴天玺代大陆高山族后裔来台寻亲的消息在阿里山上传开去。5月10日一早,好消息传来——一个叫陈秀凤的女士打来电话说,她可能就是吴天玺要找的邹族陈氏族人。


    吴天玺一下子兴奋起来!5月12日,双方约好在台北见面,后因天气原因未能谋面。吴天玺寻亲心切,决定驱车冒雨追上阿里山登门拜访、核实、确认。不料途中突遇泥石流,被困山路,只差5米,险些丧命(据报道,这次泥石流灾害造成4人死亡,7人失踪)。


    就是这样,吴天玺终于於5月25日在阿里山上与邹族陈氏族亲们见面、核实、初步“认亲”,继而努力促成海峡两岸高山族族亲相认、血脉相接、血缘相融的历史聚会……


作家简介:

   郭文杰,笔名闻杰。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1968年入伍,当过战士、干事、科长、政委。上校军衔。1990年转业后历任焦作市文联副主席,焦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焦作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文联委员,省作协理事,焦作市作协主席、名誉主席。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刘少奇中原抗战纪实》、《学生恋爱报告》、《中国大学生失恋报告》,散文集《杜鹃情》、《和大学生谈“写”》,小说集《顺河风》,戏剧《报表的风波》、《铁闸红心》、《木棉花盛开的时候》。先后获各级各类文艺作品奖十余项。报告文学《母亲》被改编成电视剧《母亲的心愿》,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奖,小说《不会睡觉的战士》获奖后被改编成评书《夜游神》,在全军战士文艺会演中获奖,报告文学《嫩肩》获2006年“是谁感动我们”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大奖。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