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的“台湾村”
时间:2009-05-26 16:16:04  来源:  作者:  点击:
  • 台湾商旅考察QQ群:66854273 商旅考察接待中心电话:0371-63582095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庙沟河畔,有一著名的“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高山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此屯垦定居,发展繁衍至今。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同治年间,发生了台湾高山族人前来“觅亲祭祖”的一桩事,被当时陈道平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载入家谱内。

  邓州市“台湾村”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自1983年在市台办工作的涂征于《中国建设》杂志发表了“中原的台湾村”一文以来,一些新闻媒体时有报道。但因陈氏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加之长期以来的政治因素所致,缺乏实物和文字根据,仅限于口头传说。

  2002年12月,终于在“台湾村”陈堂三家发现了一部珍藏多年的祖传家谱。该家谱记载,始祖公依那思罗善骑射,精武功,系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猫地干社人。其父实叮依那参加郭怀一起义,在同荷兰人作战中阵亡。他同哥哥依那吐拉于明永历辛丑也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加入郑成功大军,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以后,哥哥又回到山社(部落),他本人留在郑军,几经周折成为部将黄廷的马夫。郑成功去世后,郑氏集团危机四伏,黄廷将军以国家统一为重,毅然率部归降清朝,于康熙七年(1668年)又奉命率部屯垦河南省邓州。依那思罗跟随黄廷到邓州屯垦定居后,是年22岁,就地结婚成家,遂以妻姓谐音改汉姓名陈年,所生四子及后代子孙均以陈为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黄廷又奉命率邓州垦兵从施琅征服台湾。依那思罗在这次出征时,将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即陈元勋、陈元杰带回台湾,加入高山族部落,托其母和兄嫂抚养。他本人班师回邓后,仍携妻带小,和其他垦兵一样边务农桑边习武功,以待国家战时征调。他曾数次跟随黄廷出师征讨,屡立战功,最后升迁参军副将职务。客卒邓州,享年72岁,葬于庙沟河畔。依那思罗去世后,星转斗移,百余年间他海峡两岸的后代子孙,互无往来,音信全无。

  台湾高山族原无文字又无姓氏,实行父子连名制,其历史全凭口碑相传,更谈不上修家谱。邓州市发现的这部高山族家谱,详细介绍了依那思罗的父兄及其本人,原在台湾阿里山番社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汉番姓氏互改以及部落体制等,内容丰富详细,从而弥补了高山族无文字史的空白。据有关专家评论说,该家谱的发现在全国还是首例,对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台湾尤其是高山族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该家谱除按一般体例记载的内容外,还特别记载了“觅亲祭祖记”。此事发生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二十四日,这天天将黑时,赖文光所率的大队捻军,从今“台湾村”东的官路上经过,向北十林寨开去,有一士兵突然来到依那思罗七世孙陈道平家里。此人操闽南语,面部有雕题图案,自我介绍说系台湾阿里山土番陈氏族人,说起始祖依那思罗的事迹字字相符。又介绍说始祖的次子陈元勋,当年回台湾定居后,改番名为思罗邓勋,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井寮。第三子陈元杰,回台湾定居后改番名思罗垦杰,大概因闽南语中的“垦”、“坑”二字发音相混,所以文中的“坑”字一侧又注一个“垦”字。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厝寮。他本人系陈元杰的五世孙,依那思罗的六世孙,名叫陈阿让。按宗派辈份推定,还应是陈道平的族叔呢。陈氏族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奔走相告,围上来叫大称小,问这问那,热情招待。又带领他到始祖坟墓上进行祭奠,只见他蹲下合掌念念有词,与陈家祖上沿袭下来的礼仪一模一样。高山族原本无跪拜之礼,习惯于蹲下合掌。遗憾的是由于军务在身,陈阿让来不及停留畅叙,匆匆赶部队而去。临走时族人为之饯行,争相赠送盘费,嘱咐他有朝一日回到台湾岛时,定代为祭祀祖灵。陈道平于第二天将此事如实记录下来,名曰“觅亲祭祖记”,载入家谱内。结束语说:“以资吾陈氏后人寻天涯宗亲、续谱归祭者,而照准是也夫。”

  因当时陈阿让对台湾方面的情况介绍得简略,所以家谱无从记载台湾的老二、老三两门的后代人物,而对在邓州定居繁衍的伯季二宗,即始祖依那思罗的长子陈元珍、第四子陈元珠两门记载的特详。共8代36人,其中大门23人,第四门13人,又16人有传记等。

  如今“台湾村”的陈氏家族,已整修了始祖的坟墓,刻勒了墓碑,又修建了牌坊门楼等。他们解读家谱中“觅亲祭祖记”一文时,感慨万千,心潮难平。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何时能团聚,共续修一部完整的高山族陈氏家谱啊!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